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陇西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有效地将党建工作嵌入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强基铸魂,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党执政的根基和党在基层战斗力的基础就是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就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基层党组织真正作为政权的基础来建设。一是强化干部理论武装。政治方向是根本保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基层治理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基层党组织集体学习“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创新推行跟班学习、专班攻坚、下派锻炼等模式,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加强基层治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党组织功能强不强。必须坚持深入开展先进支部“对标创优”、达标支部“对标提升”、后进支部“对标整顿”三项活动,围绕支部在基层治理和推动重点工作中作用发挥,每季度开展“互查互检”,每年对各领域党组织进行量化打分、综合研判、评星定级,帮助后进支部整改提升、晋位升级,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打造过硬党员队伍。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起到带头示范先锋模范作用。必须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新变化,引导党员干部戴袖章、亮身份、当先锋,深入基层的方方面面,贴近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在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方针、电信网络诈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帮办排忧解难等基层治理方面打头阵、做示范,精准衔接群众需求侧与党员干部供给侧,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构建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坚持多元联动,提升基层治理综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必须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治理方式多元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多元化。一是凝聚代表委员力量。坚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完善协商于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的落实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政协委员工作站、政协协商议事室等活动场所的职能作用,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二是发挥群团组织力量。坚持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工作室,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各自阵地作用,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上学子女关心关爱、工会预防化解和参基层党建与处置劳资纠纷力度,深入开展“法律八进”等活动,用好12338维权热线,做好妇女来信来访工作,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汇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驻社区企业、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六社联动”,大力培育生活服务、公益慈善、心理疏导、居民互动、文化娱乐等类型社会组织,引导各种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各类志愿者共同参与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坚持品牌创建,激发基层治理动能活力。
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有机融合,聚焦打造一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标杆样板,编织特色鲜明、立体覆盖的党建品牌网,为基层治理增添新动能。一是打造农村治理品牌。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和监委会为基础、群团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及“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探索推行“六小为民”“五事五常”等工作载体,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村规民约先进村创建活动,全覆盖对行政村村规民约依法修订,推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党群互动”基层治理新局面。二是打造社区共建品牌。深化“六联六共”工作法和“党群连心线”工程,加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小区(楼宇)党群服务站党小组+楼栋单元党员中心户”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创建小区(楼宇)党群服务站、党员驿站,实施无物业小区清零行动和“红色物业”培育计划,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品牌创建与社区治理相融合。三是打造机关共治品牌。严格落实“双报到”机制,建立“平急结合、一键转换”的全社会动员机制,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包联社区、确定包联领导联系社区网格,引导机关党组织与结对村(社区)党组织每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机关党员每周到社区开展包街包巷包小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坚持机制保障,推动基层治理顺畅高效。
制度体系建设是关键性建设。必须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向基层下沉资源、力量、服务和管理,努力实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治理目标。一是构建协调联动响应机制。必须将工作阵地前移,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构建县、乡镇、村(社区)联动机制,重点围绕综合执法、民生保障、应急处置三个方面,由乡镇“吹哨”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报到”,各类管理力量在乡镇聚合,共同破解婚姻家庭、感情纠葛、邻里争执等治理难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难题部门能解决、群众诉求全响应”。二是健全民主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群众自治机制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加强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其他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深度融合,深化拓展“三委治村、六会理事”模式,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决策村(社区)重大事项,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是创新群众参与治理机制。积极探索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扫码建言、微信群等平台,畅通“民事直说”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通过创新机制、手段,撬动最广大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基层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是完善网格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主动创稳行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基层治理模式,全面落实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和“五包五带+双挂钩”工作制度、“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和定期分析研判、协调会商、包案化解制度,着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和党建影响力,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备案号:陇ICP备16001680号-1 |